|
在看一篇论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识别与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
我把其中编码部分摘录了出来,参考下:
3. 类目的建构。内容分析法的编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一种相对容易的编码方案或是利用一些既有的理论进行编码。第二种是根据资料进行编码。如前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培养目标、组织结构、培养过程、制度规范和资源配置5大类目,经过系统梳理、层层剖析,对案例文本内容进行逐一编码和归类,并进行解读与汇总分析。
4. 编码与要素条目识别。为保证内容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以手工编码代替软件编码,即人工提取文本中能够反映研究目的的词汇和典型内容,统计不同词汇出现的频次来判断与研究中的关键要素是否存在关联性。根据前文所提供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要素建立编码类目体系表后,分别对6个案例文本资料进行了独立编码。由于培养过程下还分别包含其他关键要素,因此,本研究将培养过程下的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团队、培养目标、制度规范、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并列为次类目。基于此,在对案例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时,统一使用次类目来进行分析。初次编码之后提取了所有相关条目,总计213条。其中,有35条目描述了“培养目标”,31条描述了“课程教学”,20条描述了“科研训练”,26条描述了“导师团队”,27条描述了“制度规范”, 18条描述了“资源配置”,9条表述了“组织结构”。
为继续了解每一个类目下具体的情况,在初次进行编码之后,又对培养目标、组织结构、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团队、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下属的条目再编码,编码结果见表1。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2-5-13 16:42